海南热点旅游景点资讯速阅

您的当前位置: > 三亚在线 > 海南动态 > 京津冀 这三年不寻常(2)

京津冀 这三年不寻常(2)

发布时间:2017-08-23 10:15 |

  攻坚硬骨头,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

  “我这几年没干别的,就是修通几条‘断头路’。”河北省交通厅干部李海军说。随着京台、京港澳、京昆、首都地区环线等12条高速“断头路”和干线公路瓶颈陆续打通,预计到今年底,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断头路”将成历史。

  “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提速。目前,津保、张唐铁路已建成通车,京张、石济、京沈高铁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三年来,京津冀正逐步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目前,北京新机场飞行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河北机场集团公司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机场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

  不仅交通方式便利多样,百姓在交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获得感也在提升。

  “公交卡在手,京津冀任走”,目前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已经实现公交一卡通。京津城际铁路今年有望实行月票制,对京津往返“双城记”市民来说,不啻“大红包”。

  三年来,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有条不紊。

  在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的车间内,数百台机器人将一辆辆汽车成功组装。沧州工厂于2016年10月竣工投产,设计年产能30万辆。

  产业升级转移,并非“北京不要的扔给周边”。京津冀三地从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充分发挥北京研发、设计能力强,天津总装制造和研发转化能力强、港口物流业发达,河北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要素成本低等综合优势,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天津空客A330完成和交付中心、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一批重大项目逐步落地;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形成。

  三年来,河北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一半以上;天津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26.7亿元。钢铁大省河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

  滦河,是天津重要水源地。为保证下游天津供水安全,河北承德市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开展潘家口水库清理网箱养鱼工作。与此同时,天津准备与河北签订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出资3亿元作为补偿资金。

  送京津一汪清水,还河北秀美山川。三年来,从保护区域水环境到共同防治大气污染,京津冀三地改革创新、协同互助,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保工作机制。

  对于京津冀居民来说,大气问题可谓“切肤之痛”。“一到冬天,就怕‘雾霾锁城’。”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初丽丽说。

  京津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统一执行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联合开展环境执法监督检查。三地加快散煤清洁化治理、燃煤锅炉燃煤清洁改造。天津已与河北沧州、唐山分别签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2015、2016年每年提供4亿元对口支持燃煤设施改造和散煤治理。

  如今,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

  “尽管现在冬季雾霾天常有,但比起2013年那会儿好了很多,‘面对面见不到人’的重污染天气少了……”初丽丽说。

  提升获得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协同发展,让河北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分享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全省已有26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京津冀132家医疗机构对首批27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最近几年,往返北京、承德两地的身影中,多了一批医生群体;他们大多是承德当地医院医生,被派往北京各重点医院进修。

上一篇:京津冀17家媒体同唱一首歌——怀柔科学城!
下一篇:环保部部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问题逾2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