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22点04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在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奔赴太空,将开展14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是中国载人航天历次任务中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其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
二是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端工程,也和国计民生紧密相连。这些玄妙“天机”看似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将眼光拉长,无数航天成果早已“飞”入百姓家,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多年来,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而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处处渗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公开发表《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一文。文中写道:太空探索不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载人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
据悉,我国自1992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累计形成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比如,太空蔬菜、太空食品丰富了百姓的餐桌,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转化为民用推向市场,航天生物及航天医学成果成为治疗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骨密度降低的“良方”。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航天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不仅为我国载人航天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与健康保障,也为普通百姓享用航天医学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
航天医学——载人航天的重要保障
航天医学是空间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太空中的各种特殊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探讨其机理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目的是保障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能够健康有效地工作。
上世纪60年代,人类实现了载人航天。航天员在进入地球轨道后,重力几乎完全消失,处于一种失重(微重力)状态。失重对身体生理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能否克服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决定载人航天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航天医学因此而产生,并随着载人航天发展而发展。
我国自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十分重视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健康保障工作。航天医学专家针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出现的各种航天病症,研制专用于航天员的太空健康保障品,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如宇航口服液、航天骨保护剂等。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从航天员自主出舱到太空漫步,中国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都离不开人类医学的前沿学科——航天医学。

航天医学成果转化,造福百姓健康!
航天医学成果不仅有利于航天员的健康保障,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如,航天员在太空中面临较严重的骨丢失问题,对它的相关研究和防护也有助于老年人骨丢失问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