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摆渡没有变的是什么?
李连:还是比较辛苦吧。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你都得在这儿,离不了人。冬天河面上冻,每天开工之前都要砸冰面,夏天蚊虫又特别多,特别是水面上的水蚊子,没完没了的。遇到大风天,船晃得很,来回渡河也挺麻烦。
记者:您觉得进京的车主为什么会把这里叫做“关口”?
李连:大概是因为过了这河,是通往西集到北京通州最近的路。你算一算,从这儿到北边最近的友谊大桥有20公里左右,往南到潮白河大桥得有10多公里,没有这个渡口,河对岸附近五六个村里的人,来回太不方便了。
记者:多年前就有人说“摆渡”这个生计要消亡了,您怎么看?
李连:如果没了摆渡,要修桥了、能通车了,我是赞成的,两边的人来回也方便安全,我们年纪也大了,还能再干多少年?
记者:因为“百年渡口”您成了名人,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李连:不少人专门因为这个跑来坐我的摆渡船,还有一些远地方开车来的人,专门跑来坐船,挺有意思的。但这些也都是少部分人,大多数时候我拉的还是两岸好几个村里赶集的、办事儿的人,都是熟脸。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张雅